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

时间:2013-11-04 11:46 点击:
【内容摘要】传统工艺美术与教育全球化似乎是个矛盾,一个恪守传统,一个兼容并蓄。但从宏观视角来看,无论是教育技术还是传统工艺,国际间的交流融合是积极的。历史上任何一次工艺美术的繁荣都伴随着国际间的“吸收”与“传出”,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是现代高校
  20世纪60年代,马歇尔·麦克卢汉(MarshallMcluhan1911-1980)提出"地球村"的概念,预示未来将是一个"全球化"(Globalization)的世界。几十年后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,麦克卢汉的预言已逐步实现和正在实现。工艺美术教育在全球化概念的引导下也走向国际。然而"全球化"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"标准化",这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显而易见。因此,如何在教育"全球化"语境中建构多元化知识系统,并确立本土文化主体性,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最难面对又必须面对的问题。只有梳理了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,工艺美术教育才可能在全球化大局势下实现多元化健康发展。
  一、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及现状
  早在商周时期,手工艺者是由官府掌控,被称为"在官之工",①并与商业、农业等分工明确,所谓"处工就官府,处商就市井,处农就田野"②。这种行业分化有效地促进了手工艺传承及教育体系的形成,工艺美术教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完成的。其中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模式,父子相授,也就是所谓的"工匠之子,莫不继事"。③家庭式手工艺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状态下传承,至今仍然有部分行业保持了这种方式。另一种以官办的形式,召集手工艺者集体劳作,或互相学习,或师徒相授。这些工匠在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,并招收学徒,由官府指派技艺高的人传授技术,提高技能。到唐代,这种官办作坊教育方式趋于完善。
  家庭作坊式教育方式往往只将手艺教给自家人,甚至有"传男不传女"之说,这种"父兄之教,子弟之学"的方式让传统手艺得到充分继承,但由于受众面窄,常常造成某些技艺的失传。官府开办的手工业场集中学徒众多,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工匠,但师傅在授艺时往往只教一般技术,更为关键的技术诀窍大多有所保留,因此教育面虽广,但教学质量与家庭作坊相比有所不及。
  1898年,在洋务运动派创导下,晚清政府做出"废科举、兴学堂"的举措。④之后以行业分工的手工艺学堂纷纷建立,如景德镇的"陶业学堂"、南京的"两江师范学堂"、苏州的"同立绣校"等,都开设手工技艺课程,为现代学院教育奠定了基础。至民国时期,一些留洋学者先后学成归国,在国内美术专科学校开设工艺课程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各行业百废待兴。由于手工业不需要过多生产条件,容易恢复生产。工艺美术既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,又是国家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。因此,工艺美术教育受政府重视,先后在1956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1958年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,1960年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等,并相继在全国各大艺术学院以及美院开设工艺美术设计专业。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《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》,这给工艺美术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带来春天,从此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进入现代化进程。进入21世纪,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,工艺美术教育也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,面对国际化教育新形势,如何把握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至关重要。
  二、教育全球化影响下的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
 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,工艺美术教育也发生巨变,以前的"雕虫小技"逐渐变得炙手可热。为适应社会需求,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应做出以下几个方向调整。
  (一)加强综合文化素质培养
  工艺美术教育要重视传统文化及理论的建设。理论研究一直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薄弱点。古代工艺美术教育都是口口相传,能总结成文字理论的著作相对较少。因此,我们能够掌握的文史资料非常有限,工艺理论相对缺失。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早,其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。而作为现代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,大力发展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刻不容缓,也是教育国际化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。尤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,还应增加材料学、民俗学、考古学、图像学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课程,有利于工艺美术理论教育发展。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